□ 唐友彬
在秦巴山地的懷抱深處,漢江如一條碧綠的絲帶蜿蜒穿行。它的支流任河,靜靜流淌過紫陽縣漢王鎮(zhèn)這片土地。千百年來,漢水不僅滋養(yǎng)了山川萬物,更孕育了獨特的文化基因——漢調二黃。這源自古老皮黃的聲腔,在陜南的青山綠水間落地生根,與當?shù)氐姆窖酝琳Z、山歌民謠交融碰撞,最終形成了安康漢調二黃那高亢激越又婉轉多情的獨特韻味。它如同漢江的潮音,時而奔騰咆哮,時而淺吟低唱,成為刻印在秦巴兒女血脈深處的文化記憶。
漢水之畔,梨園星火初燃
20世紀40年代,紫陽縣漢王鎮(zhèn)的農耕歲月緩慢而寧靜。1944年3月,趙枝敬就出生于此。那時的鄉(xiāng)村,文化娛樂如同荒漠,偶有的戲曲演出便是照亮平淡生活的璀璨煙火。他一直記得,十里八鄉(xiāng)的鄉(xiāng)親們如何披星戴月,追隨著扁擔挑起的戲箱;記得臺下那一張張沉浸其中的面孔,隨劇情或悲或喜。即便臺下僅剩一名觀眾,臺上的演出也依舊一絲不茍。那種由舞臺上下共同構筑的、神圣而統(tǒng)一的藝術場景,讓年幼的趙枝敬深深癡迷。
藝術的種子,往往需要引路人來播撒。漢王鎮(zhèn)本無漢調二黃班社,直到湖北鄖陽的漢劇班子渡漢水而來。那悠揚的唱腔瞬間俘獲了當?shù)厝说男,也打動了班社的主要演員黨先舉。見此地民眾熱情高漲,且不乏有根基者,黨先舉毅然留在了漢王開館授徒。訓練班的鑼鼓聲與咿呀的唱腔,成了漢王鎮(zhèn)孩子們成長的背景音。趙枝敬的大哥、二哥率先拜師學藝,他便成了哥哥們身后最專注的“小尾巴”,懵懂地模仿著那些帶有余韻、拖腔悠長的唱段。那時他尚不知何為“十三轍”,但戲曲的韻律已悄然潛入心底。
命運的轉折發(fā)生在1958年。紫陽縣漢劇團來到漢王鎮(zhèn)演出,并順道尋覓可造之材。劇團副團長龔敬華聽聞趙枝敬有些功底,便前往他的家中考察。一番打量后,龔團長讓他試唱。一曲《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》,“藍藍的天上白云飄,白云下面馬兒跑……”少年的嗓音清亮而充滿朝氣。隨后一段《營門斬子》的薛丁山唱段,更是透露出難得的戲曲韻味。龔敬華當即拍板收徒,于是,懷著對未來的憧憬與對舞臺的向往,少年趙枝敬辦理了六年級退學手續(xù),告別家鄉(xiāng),隨著劇團走向了更廣闊的天地,正式成為一名漢劇演員。漢江邊的農家娃,人生的舞臺就此拉開大幕。
進入紫陽縣漢劇團,意味著告別了野路子的模仿,開始了嚴格而系統(tǒng)的科班訓練。趙枝敬從最基礎的跑龍?zhí)组_始,家仆、士兵、校尉……這些沒有名字的角色,是他攀登藝術高峰的第一步臺階。他深知“臺上一分鐘,臺下十年功”的真諦,刻苦練習基本功與武功,每一個眼神、每一步臺步都力求精準。漸漸地,他從龍?zhí)字凶叱,開始飾演《劉三姐》里深情質樸的阿牛,《趙氏孤兒》里命運多舛的趙武……這些“有名有姓”的角色,讓他真正體會到了塑造人物的樂趣。
那個年代,演出極為頻繁,幾乎日日登臺。高強度的舞臺實踐,如同一座熔爐,迅速錘煉著他的演技。一個角色,一周下來便能爛熟于心;飾演的人物越多,他對情緒的掌控與角色的塑造能力便越強。劇團這個“小世界”也要求演員一專多能,缺什么角就得頂上什么角,這種環(huán)境鍛造了趙枝敬的技藝。
除了表演,他還將觸角伸向了伴奏。本就通曉笛子的他,又潛心學習了二胡、京胡等樂器,不僅精通了樂器,更從整體上把握了演出的節(jié)奏與流程。這段經(jīng)歷,為他日后既能演又能導的復合型藝術生涯,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然而,藝術的道路從非坦途。時代的洪流席卷而來,以“帝王將相、才子佳人”為主要內容的傳統(tǒng)戲劇遭遇寒冬,劇團解散,舞臺的帷幕被迫落下。1965年,正值藝術上升期的趙枝敬,無奈地離開了傾注無數(shù)心血的劇團,回到老家務農。為了生計,他甚至拿起了刨鋸,做起了木工。整整十三年,人生中最富創(chuàng)造力的年華,他與魂牽夢縈的舞臺隔絕。漢江的潮聲依舊,但他心中的那方舞臺,卻陷入了漫長的沉寂。這是命運給予他最殘酷的一次打擊。
勇攀高峰,藝海無涯苦作舟
1978年,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,傳統(tǒng)戲劇得以復蘇。趙枝敬終于盼來了重返劇團的通知。這一刻,他等待了太久。沒有一絲猶豫,他立刻重披戲袍,將積蓄了十三年的熱情與力量,全部投入到漢調二黃的恢復與振興之中。他深知,這將是他畢生為之奮斗的事業(yè)。
重歸舞臺,他的藝術生命迎來了真正的黃金時代。得益于李金元、龔敬華等前輩的悉心指導,他的技藝日益精進。彼時,他以“生角”見長,復排經(jīng)典劇目《十五貫》時,他飾演清官況鐘。這個角色需要兼具沉穩(wěn)與決斷,趙枝敬的表演細膩傳神,使他在劇團中脫穎而出。隨后,在《鍘美案》中飾演的陳世美,更是將他推向了藝術生涯的一個高峰。他將陳世美的負心、掙扎與最終的絕望刻畫得入木三分,演出時常常萬人空巷,一票難求。
為了追求更高的藝術境界,1979年,他正式拜國家二級導演龔敬榮先生為師。龔敬榮不僅對他進行大量的形體訓練,提升其表演技藝,使其全面掌握了唱、念、做、打各類程式,更在日常生活中,向他娓娓道來班社的往事與前輩藝人的風骨。這種“戲外”的熏陶,讓趙枝敬對漢調二黃的理解,從技藝層面升華至文化與精神層面。此后,他又得到陜西漢劇學會會長、原安康漢劇團團長王道中先生的理論點撥。王道中高屋建瓴的指導,使他茅塞頓開,開始從理論高度審視角色,真正“吃透”人物的靈魂。
歷經(jīng)風雨洗禮,趙枝敬的藝術造詣日趨純熟。他參演了大量代表性劇目,如《龍鳳呈祥》《清風亭》《打金枝》《大登殿》《龍鳳配》《營門斬子》《鍘美案》等,在舞臺上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。
其中,《龍鳳呈祥》這臺場面宏大、行當齊全的大戲,令他尤為記憶深刻。他曾先后飾演過寬厚的劉備、英傲的周瑜、睿智的諸葛亮。對待每一個角色,他都傾注全部心血,耐心揣摩,深入刻畫。他的戲路寬廣,既能演儒雅文弱的文小生,也能演英姿颯爽的武小生,還能演沉穩(wěn)滄桑的老生。紫陽縣文化館館長張媛曾精準概括其表演特征:“嗓音脆亮、扮相俊美,演唱時情感飽滿,忘我投入,聲情并茂,能把握各行當?shù)谋硌莩淌剑瑖乐斦J真,精彩絕倫。”而趙枝敬自己則常說:“各類角色不一定都要能演,但一定都要能懂,一定要做到心里有數(shù)。一個好演員,應該做到‘文武昆亂不擋’。”這既是他對自己的嚴苛要求,也是其藝術追求的生動寫照。
辛勤的耕耘終獲碩果。1981年,在陜西省首屆漢劇匯演中,趙枝敬主演《清風亭》中的老生張元秀,以其感人至深的表演榮獲省級二等獎,一舉在全省打響知名度。他主演的折子戲《亭臺認子》,更讓他個人榮獲省級“表演三等獎”和市級“表演二等獎”。在競爭激烈的戲曲界,獲獎并非易事,這既是對其精湛技藝的肯定,也蘊含著難得的機遇。
榮譽帶來了更大的舞臺。嶄露頭角后,他被時任安康市漢劇團團長的賴金榮委以重任,派往湖北竹溪縣漢調二黃劇團,執(zhí)導《亭臺認子》。這次跨界導演經(jīng)歷,對他而言是一次全新的挑戰(zhàn)與突破。在排演中,他親身示范,細致講解,其對肢體動作的精準把握與指導,贏得了全體演員的敬佩。最終,該劇在湖北省地方戲曲匯演中大放異彩,參演的三位主要演員全部獲獎。這次成功的導演實踐,極大地拓寬了他的藝術視野,使他從單純的表演者,向編、導、演復合型藝術家轉型。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導演風格,注重細節(jié)刻畫,表演嚴謹,做戲準確,強調“演啥像啥,合情入理”,并善于吸收京劇與地方戲曲的精髓,形成細膩傳神的表演范式。
他的影響力也隨之超越地域限制。在“陜西戲曲展演周”開幕式上,他與龔尚武先生合作演唱的《南北會》,登上了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。安康漢調二黃那迷人的風采,首次通過國家級媒體,展現(xiàn)在全國觀眾面前。這一刻,不僅是他個人的榮耀,更是漢調二黃這一地方劇種的高光時刻。
老驥伏櫪,薪火相傳守初心
自1982年起,趙枝敬便在紫陽縣漢劇團開始了傳道授藝的生涯。2003年正式退休,對他而言并非藝術生命的終點,而是意味著能夠心無旁騖地投身于漢調二黃的傳承事業(yè)。他戲稱自己是“退而不休”,反而以更大的熱忱和更多的精力,撲在了培養(yǎng)后繼人才上。
2004年,他組織成立了“陜南漢調二黃團”,常年活躍于漢濱區(qū),旬陽市,紫陽、漢陰、寧陜等縣,每年堅持演出30余場,讓漢調二黃的歌聲持續(xù)回響在漢水兩岸。他的傳承足跡甚至跨越省界,2009年,應湖北十堰市邀請,他遠赴竹溪縣劇團授課一學期,將藝術的種子播撒到更遠的地方。2017年至2020年,他受聘于安康職業(yè)技術學院,系統(tǒng)地教授年輕學員。
無論是對專業(yè)院團的演員,還是業(yè)余的愛好者,只要有人請教,趙枝敬必定傾囊相授,親身示范,耐心解惑。他撰寫了《漢調二黃表演基本知識》作為教案,特別注重“口傳心授”的傳統(tǒng)教學模式。他要求學生從基本功、基本程式學起,強調唱腔、道白必須字正腔圓。為了保留漢調二黃最原始的韻味,他堅持要求學員先掌握以“紫陽白口”(紫陽腔)為基礎的方言,再練習唱腔。
在導演實踐中,他對演員的指導近乎嚴苛。從一句臺詞的輕重緩急,到一個眼神的流轉,一個手勢的起落,他都精益求精,不容絲毫馬虎。他常說“戲比天大”,藝術的尊嚴不容半點疏忽。復排《龍鳳呈祥》時,雖已年屆耄耋,他依然親自登臺為年輕演員做示范。令人驚嘆的是,歲月似乎未曾磨蝕他的藝術活力,他依然精神矍鑠,身手矯健,滿懷熱忱地引導著年輕一代將心神融入角色與劇情。他回憶那次復排時說:“復排也是一種創(chuàng)新,是一種別開生面的傳承。我們在保留傳統(tǒng)劇目精髓的基礎上,對劇情節(jié)奏、舞臺呈現(xiàn)和舞美服化都進行了創(chuàng)新,為的是不斷提升藝術品質和觀賞性,讓經(jīng)典劇目常演常新。”這體現(xiàn)了他對傳承的深刻理解,傳承并非固步自封,而是在堅守本質基礎上的活態(tài)流變與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。
趙枝敬深知,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傳授,更是資料的保存與文化的延續(xù)。他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珍藏多年的音樂資料、文字手稿乃至心愛的樂器,全部捐贈給學員和相關機構,只盼后繼有人,星火燎原。
令他倍感欣慰的是,隨著漢調二黃人才培養(yǎng)機制的逐步完善和老一輩藝術家的傾心相授,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吸引,投身于這項古老而珍貴的藝術。“這些年,我明顯感到漢調二黃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支持。”趙枝敬動情地說:“安康漢調二黃研究院里,演員、樂手、化妝師、后勤人員里面90%都是“90后”甚至“00后”,青年演員進步神速,這些新生力量已經(jīng)成長為中堅力量,逐漸扛起了漢調二黃的演藝大旗,都一步步地登上了更廣闊的舞臺。”看著這些閃耀在舞臺霓虹下的年輕面孔,他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自己,疲憊的身心瞬間便充滿了力量。
年過八十后,趙枝敬有意減少了登臺頻率,將全部身心沉浸于漢調二黃的傳承總結與基礎工作中。撰寫藝術心得,制作戲曲道具……他一輩子只鐘情于漢劇,別無他好,對每一件戲服、每一件道具都視若珍寶。去年,他親手制作了一把關公的青龍偃月刀,就在前幾天,他還在細致地編織表演用的草帽圈……這些默默無聞的工作,與他昔日在舞臺上的輝煌時刻一樣,都是對漢調二黃最深沉的告白。
如今,趙枝敬先生依然保持著藝術家特有的嚴謹與風骨。他熱愛運動,作息極規(guī)律,從不暴飲暴食。每日清晨七八點起床,雷打不動地練習八段錦,活動腰腿……這些良好的習慣,使得他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至少要年輕十歲。這強健的體魄,既是對生命的珍視,更是為了他所摯愛的事業(yè)。
“漢調二黃是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的瑰寶,也是我畢生熱愛的事業(yè)。”趙枝敬撫摸著那一摞凝聚了畢生心血、厚厚的漢調二黃講稿,眼中閃爍著如漢江波光般明亮的憧憬。“余生會一直為漢調二黃奔走,為漢調二黃傳唱,我必須擁有一副強健的體魄,才能隨時奔赴夢想的漢調二黃舞臺。希望漢調二黃能代代相傳,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。”
漢水湯湯,奔流不息。趙枝敬用超過一個甲子的歲月,將自己活成了一曲悠揚而厚重的“漢調二黃”。這曲調里,有漢水浸潤的鄉(xiāng)土深情,有淬火成鋼的堅韌不拔,有勇攀高峰的藝術追求,更有老驥伏櫪的傳承擔當。這潮音,源自古老的漢江,回蕩在秦巴大地,也必將隨著新一代傳承者的腳步,向著更加燦爛的未來奔涌而去。